大冶名胜-天台山

2024-12-19

IMG_20190622_072157.jpg

天台为大冶三台之首,名列鄂东南四大名山之冠,位于大冶城区西南30公里的陈贵镇天台山村境内。由莲花峰、曾山、蛮山、朱山、石山五大山簇拥而成,宛如仰天莲花。山上总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,主峰莲花峰海拔580米。

    山下南有龙凤洞,北有龙窟洞。山上有观音洞、海螺洞、风洞、响洞、气孔等。水洞干洞,洞洞奇异。

    古代有响洞生云、锡泉印月、经楼听雨、石镜照人、方朔书堂、源公古塔、莲峰积翠、白水灵台八大景。近代有天台鼓架、石径征途、翠竹参天、四围僧塔、白果迎宾五小景。大景小景,景景传奇。

    大观天台,群峦倚叠、孤峰耸崎,茂林修竹、郁郁葱葱,四围浓荫、沟壑清幽,云崖石室、绝殊奇异,古塔巍巍、殿宇辉煌,云雾烟霞、鸟语花香。

    游览天台,春光秋色、夏装冬景,季季如画。春光明媚、繁花似锦,高山流水、知音同游,漫步于翠竹丛中、山间香径,谈古论今、交心融情,乐而忘返。消夏避暑,置身于古林之中,蝉鸣山幽、卧石一梦,回味无穷。清秋气爽、天高云淡,登峰极目、千里风光,尽收眼底,心旷神怡。雪后初晴,银装素裹,结伴而行,吮冰食雪,童心再现,别有一番情趣。

    天台地处鄂东南丘陵地区,地理气候好。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,气温适中,宜于各种植物生长。有白芍、白术、沙参、党参、何首乌、杜仲、黄精、青冬等上百种中药材。有非常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、鸽子花。2022年夏对天台山野生红豆杉、鸽子花进行全面普查,发现红豆杉679棵、鸽子花23棵。

    天台云雾茶,被东方朔进献汉武帝品尝,汉武帝赞叹不已,列为贡茶。

    天台历史悠久,千古以来,流传许多千奇百怪、妙趣横生、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,可编成《天台传说》。

    天台名山胜地,前朝近代,有不少高僧名尼、更有众多文人墨客为之歌咏,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词,可辑为《天台诗词》。

   追踪溯源,天台远古时代是一片大森林,无人居住亦无山名。山下是湖,与大金湖相连,与梁子湖相通。大禹治水后,才逐渐变为陆地,山下才有人居住,但人烟稀少。因山形像朵仰天莲花,故古人称为莲花山。又因与北面的仆莲花山相对,形成一公一母两个莲花山,故分别称为南莲花山和北莲花山。

    山下的狮子山和不远处的铜绿山,从商代起就大规模采铜冶炼,水路连接金湖通达长江,交通便利,商业发达,地方经济繁荣,促进了古代莲花山佛教的发展。莲花山的名声不断提高、越来越大,一些大家名流慕名来到莲花山。

    到西汉时期,山主轮为胡姓、卢姓、陈姓等,各为几十近百人的村庄。

    汉武帝天汉2(公元前99年),一代名臣太中大夫东方朔来到莲花山,创建书堂,教其妙、灵二子读书习字。后来还招收十几个学生,传道授业。东方朔字曼倩,改莲花山为君倩山。

    方朔书堂是天台八大景之一,遗址在上四斗地坪东角。

    今天的天台山有2100多年的儒家文化历史。

    南北朝时,梁武帝非常崇佛,南方佛教盛行。天监8(公元509年),一代禅宗始祖达摩来到君倩山,在上四斗地坪结庵,讲经传道,改君倩山为达云山。

    达摩是开山鼻祖。

    第二年,达摩离开达云山云游四方。

    今天的天台山有1500多年的佛家文化历史。

    到唐代,山主轮为鲁姓、林姓、段姓等,鲁姓有二三百人口。唐太宗贞观10(公元636),武昌县有一何姓富家才女逃婚来到达云山,在鲁姓的帮肋下,在方朔书堂遗址左边开山修建庙宇,名为达云庵,落发为尼,人称何仙姑。

    何仙姑是尼姑开山之祖。

    唐高宗永徽2(公元651年),达云山周围几个乡发生旱灾、蝗灾。达云庵因大力赈灾有功,何仙姑之徒昭则、俗名胡则珍,由山下在长安经商的大富人鲁临光带到京城,朝见天子。高宗御封昭则为太平仙姑,并御赐一座大钟、一口玉印、几百卷经书。

    昭则回山后,改达云庵为太平庵。鲁临光捐巨资扩建庙宇,太平庵日益兴旺,尼至百余。

    到五代时,山主轮为熊姓、萧姓、谈姓等,各有100多人口。达云山属永兴县安昌乡,归南唐管辖。南唐佛教盛行,达云山上太平庵香火兴旺。

   南唐中主李璟听信奸臣之言,诛灭吴王杨行密的后代100多口,其中有一年轻女子杨久萍逃脱,隐姓埋名来到达云山太平庵,遁入佛门。

    后来,杨久萍为住持,在熊姓的帮助下扩建庙宇,又在山下狮子山金矿入股分红,太平庵十分兴旺。

    当时达云山西南方的南山王梅寨,从唐朝末年以来发展到1000多人马,南唐官府多次征剿无效。

    王梅寨山匪经常到达云山侵扰。杨久萍为抵抗王梅寨山匪,开设武教堂、文学堂,让太平俺年轻尼姑及山上山下十几个姓的年轻山民练武学文。她自己也练武学文,成为太平庵文武全才的杰出住持。

    北宋统一南唐后,杨久萍对王梅寨山匪的侵扰忍无可忍,被迫向官府请战,在山下名儒熊天竺的精心谋划下,设计一举扫平王梅寨。官府上报朝廷,宋太宗御封杨久萍为妙缈仙姑。

    北宋中期,太平庵兴旺时有200多尼姑。

    南宋高宗绍兴11(公元1141年),镇江金山寺方丈道悦,因为岳飞解梦并赠偈言,秦桧视其为妖僧,要除掉他。道悦为躲避何立的追捕而外出云游,于绍兴15(公元1145年)由白水台来到达云山。道悦与太平庵的几个尼姑对换,几个尼姑到白水台小庙去,道悦进入太平庵,改太平庵为太平院。

    此时,山主轮为丁姓、邓姓、王姓等,丁姓有四五百人口。后来,道悦在丁姓的帮助下,在下面莲花房心开山修建庙宇。

    道悦是大僧开山祖师。

    道悦俗姓余,七岁从释,是五台山智明长老的弟子,被后世尊为源公祖师。

    南宋中后期,达云山上下两个庙兴旺时有三四百和尚。

    相传,南宋末年志洞寺600和尚在杨太垴与元兵一场血战,和尚打输了。

    后来,志洞寺联合达云山两个庙一起八九百和尚在龙窟畈与元兵一场血战,打死元兵1000多人,和尚也伤亡惨重。

    经过杨太垴、龙窟畈的那条石板路是进出安昌乡果城里、果一里等几个里的南北向大通道。

    元兵战败,几天后来了大队人马疯狂屠杀志洞寺和尚,还杀了许多乡民。达云山两个庙的和尚都跑了。

    元朝建立,天下安定后,达云山两个庙回了100多和尚。

    志洞寺在北莲花山脚,现在遗址还有古井,还有许多残砖破瓦。

    南北莲花山下“丁一千、毛八百、志洞寺六百僧”的说法流传至今。意思是丁家庄有1000人口,毛家庄有800人口,志洞寺有600和尚。

    元朝末年,达云山两个庙有200多和尚。至正12(公元1352年)下面莲花房心的庙被徐寿辉彻底烧毁。

    1987年,我和张绪顺到大冶档案馆,看到清代同治年间编修的《大冶县志》关于天台山的记载中,有“ 毁于徐氏倡乱,唯古塔森然 ” 二句。古塔就是源公古塔,并且是石塔,不能被火烧的。再没有其它的塔。

    由此证明,被徐寿辉彻底烧毁的是下面莲花房心的庙,上面四斗地坪的太平院还存在。

    明朝建立,天下安定后,洪武初年,敬公忠山和尚云游至达云山,在下面莲花房心老庙址结庵。       

    忠山是重开香火之祖,享年87岁。

    宣德年间,慧公无心住持在白水台山下余志高的帮助下鼎兴殿宇,修建藏经阁。

    余氏宗谱载有余志高“修建天台楼阁,修建藏经阁”。

    传说余志高在达云山出家为僧多年,60岁时还俗,后发大富。

    嘉靖后期,真了住持在山下郭大荣的帮助下,将上面太平院迁到下面莲花房心。

    相传,真了大规模扩建庙宇,修建大小殿13座,重修藏经楼、山门,修建僧房100多间。

    现在下四斗地坪都有石头墙脚,可见当时下四斗地坪都有屋。

    郭氏宗谱载有郭大荣“捐建天台寺,施田招僧供佛”。

    20229月间,我带人把锡泉印月古井周围填起来的土退开,发现有断砖、破瓦、缺石等,可能是真了扩建庙宇时,把老庙的破砖瓦、土石杂子挑到这里堆起来的。

    真了即双融祖师,俗姓张,本县张德瑞人氏,是明代中兴祖。

    古代达云山上下两个庙,真了把太平院迁到下庙合建后,就成了一个庙,分为东厝、西厝。东厝派行接临济宗“通”字派下“湛然法界”等48字,西厝派行接临济宗“通”字派下“心源广续”等32字。现在只有西厝传后。

    相传,万历初年,体弱多病的陈太后有一次病重昏迷一天,醒来后说是佛祖送她回转的,佛祖叫她送经到天台山。陈太后问吕调阳天台山在哪里?吕调阳回答说在老臣家乡。陈太后告之万历,万历下旨吕调阳送经天台山。吕调阳派人快马加鞭赶来达云山,告诉庙中住持把达云山改名天台山,做好迎经准备。

    后来吕调阳奉旨送经天台寺。

    达云山改名天台山沿续至今。

    天台八大景之一的石镜照人的石镜,就是这次送经到天台山的压经石,传说二面磨了200两银子。

    明代万历时期,天台寺兴旺时有400多和尚。

    清代康熙年间,天台山北面西阳里郭氏子自幼入空门,法名心朗、字证指,是临济宗第68代。在中岁时几次整修庙宇,使古刹香火不衰。

    乾隆24(公元1759年)夏天,柯瑾回乡在天台山藏经楼避暑月余,与心朗谈禅论道、吟诗作对,情深谊厚。柯瑾撰书的“晴云高与众峰齐,长夏危楼坐日西。清磬一声山谷满,轻风遥度夜猿啼” 七绝诗真迹现保存在大冶档案馆。

    第二年六月心朗圆寂,享年85岁。柯瑾在京闻之为其撰墓志铭。

    柯瑾是天台山下石堰柯人,少年时在天台山读书。

    相传,柯瑾返京后,乾隆问他回乡有何见闻?柯瑾回禀在天台山避暑的情况及天台山的历史与景致,乾隆赞叹不已。后来乾隆微服私访天台寺,在藏经楼与月高大师谈禅论道,龙颜大悦,封月高和尚官,统管大冶、阳新、江夏、武昌等13县寺庙。   

    此后,天台寺改名天台禅林。

    月高字法轮,是曹洞派归元堂第46代、临济宗天台堂第66代。是天台禅林第一位大和尚,任大冶金湖书院教授,原是汉阳归元寺监院。

    此时是乾隆中期,山主轮为郭姓,有三四百人口。郭开唐(柯瑾的表叔)管理天台山场,维护天台禅林。

    天台禅林大门是方门,有几种传说,第一种传说唐高宗御封昭则为太平仙姑后由圆门改为方门,第二种传说宋太宗御封杨久萍为妙缈仙姑后由圆门改为方门,第三种传说万历赐经后由圆门改为方门,第四种传说乾隆封月高和尚官后由圆门改为方门,都无从考证。我认为第三种传说可能性大。

    道光2(公元1822年),湖南人唐氏,得奇梦访到天台山,惊讶其境与梦相符,遂削发为僧,法名定一、字开五、诗号破笠。

    定一工诗词,著有《山房诗稿》,与大冶文人往来唱和诗词。

    咸丰11(公元1861年),定一将名人名僧题天台八景诗刻入石碑立于藏经楼之东轩。他为藏经楼写下了“雨院晴窗分画稿,秋风禅月唤诗题”和“回头先到岸,撒手快登楼”的楹联。

    1970年矿山公社拆庙建林场时,藏经楼被拆毁,天台八景诗石碑移嵌在上四斗地坪修建的畜牧场前面右边围墙上,得以保存至今。

    定一也是和尚官、大和尚,统管13县寺庙。是天台禅林一代名僧,更是一代文武全才的杰出住持。在任期间重开文学堂、武教堂,香火兴旺。

    定一是西厝方丈,是临济宗第75代,他在“定”字派下插续“西池畅茂”等32字辈伦,从此天台禅林子孙堂是独有的派行。

    定一生于嘉庆8(公元1803年)正月,于同治5(公元1866年)10月圆寂,享年63岁。冶邑庠生熊淡如为其撰塔志铭。

    咸丰年间,天台山北面西阳里一石姓大富人带2000两白银、大冶街三个埠头到天台禅林削发为僧,法名池庶,大肆扩建庙宇,购买田地。天台禅林在山下四周郭思恭、胡家湾、余胜、周港、余林甫等地拥有几十石田地。

    光绪年间,域公云霖住持大规模整修庙宇,面貌为之一新。

    清代乾隆时期,天台禅林兴旺时有四五百和尚。清朝末年,天台禅林逐渐走向衰落。

    我听郭庆全说,他小时候上天台山去,庙里还有95个和尚,看到俗姓吴的当家和尚、人称吴当家(应是“池”字辈、不知法名),80多岁了,坐在火炉边,老得不能动了。

  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天台山上成立了中共天长乡党支部,山下四周的共产党员经常到山上开会、从事革命活动。

    民国16(公元1927年)冬,国民党民团以天台禅林“藏匪、济匪”为罪名放火烧庙,扬言“谁打火,谁就是共产党,格杀勿论”。大火数日不灭,烧毁庙宇过半。一年之后,茂益住持修复大雄宝殿。后又恐残余砖瓦久后毁弃,遂集中起来,于民国26(公元1937)冬在西边建起一座七层的塔,因在锡泉印月古井旁边,取名印月浮屠。

    1967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,红卫兵破“四旧”将茂益及其弟子南东、南逢、南遇、宋氏驱赶下山。

    茂益是畅成住持(在庐山圆寂安葬)的弟子,俗姓刘、铁山人,民国7(公元1918年)来天台禅林。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,红卫兵把茂益捆绑吊打,备受折磨。后被赶回老家为生产队养牛,在老家圆寂安葬。

    1970年矿山公社将庙宇全部拆除,建成天台山林场

    改革开放后,1984年南逢、南遇二个幸存的老僧重返天台,求林场让出山塔、借出几间房屋,设置佛堂,重开香火。

    南逢俗姓刘,先为住持。南遇俗姓石(1961年来天台山)后为住持。

    南逢、南遇是重开香火之祖。

    随着进香、游览的客人逐渐增多,香火日盛,南遇住持经过几年积蓄,于1991年至1994年建起了一栋庙宇,耗资5万元。1996年至1997年重修大雄宝殿,耗资15万元。

    1997年女居士曹氏、法名南杰在太平庵旧址修建大雄宝殿,耗资18万元。三年后修建一栋住房及钟鼓楼等,耗资45万元。

    1997年至1998年南遇修建三圣殿,耗资9万元,从九华山迎回三圣大佛,耗资8万元。

    1999年谷清、悠诚师徒修建妙缈庵大雄宝殿,耗资19万元。

    20062月谷兴和尚来天台禅林,同年秋冬募资续修因缺资而停建的源公祖师墓塔,耗资9万元。

    20075月谷兴住持用拼凑的7万元资金开工劈山修路,后四方募化,历尽艰辛,至200810月修通四公里山路,耗资200多万元,其中陈贵镇政府出资45万元。

    2009年秋冬谷兴在严重负债的情况下,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,将四公里山路打成水泥路及修水沟和涵洞等,庙里耗资100多万元。

    2010年秋浙江黄常松等来天台山开发建设旅游风景区,开始修建山路护栏、水沟、路坑、山下门楼、山上水库、蓄水池、广场、天台禅林大雄宝殿、两边寮房、钟鼓楼、山门等。

    2011923日毛主席女儿女婿李讷、王景清应邀来天台山参加大雄宝殿奠基典礼。

    20111115日黄常松的湖北常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天台山村村民委员会签订《大冶市雷山风景区天台山景区开发建设协议》。

    201212月后因缺乏资金,天台山开发建设工程全面停工。

    后来,谷兴想方设法,到处募化,将大雄宝殿、两边寮房续建完工,修建大雄宝殿两边的三圣殿、祖师殿、厨房、餐厅等,修建大雄宝殿前面台阶、栏杆,打院内水泥地平,修佛像等,耗资180多万元。

    2015年秋天台禅林四合院工程未完成部分又停工。

    谷兴俗姓李,202024日圆寂,享年77岁。为天台禅林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,功德长存。

    天台山,名山胜地,历经世界沧桑,几度兴与衰,青山依旧在。

    天台山,历史悠久,因战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,古迹和庙谱被毁,许多历史要事无从考证,许多历史传说难辨真假。许多失意书生埋没空山、不知姓名,许多灰心才女长眠净土,不知何方。许多高僧名尼创造的杰出业绩、许多富商大户作出的巨大贡献、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诗词楹联等等,都已失传、湮没。


分享
写评论...
自由容器